如何把长三角“朋友圈”做大做好?

作者:张悦2022/12/09 10:15

随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日渐深入,如何把长三角“朋友圈”做大、做好,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关心的话题。

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,重点聚焦我国科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,持续突出城市交友、产业交融、人才交流、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特色。11 16 日上午,以“协同创新一体发展”为主题的第五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(以下简称第五届科交会)开幕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通过视频形式线上参与本届长三角科交会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上海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吴明红,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王宇,嘉定区委副书记、区长高香,以及长三角合作城市、相关单位领导出席开幕式。

整体水平上升7.47%,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如何向纵深推进?王宇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,近年来,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,上海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,携手苏浙皖,以“科创+产业”为引领,不断推进创新制度联动、创新任务协同、创新空间联通和创新生态共育,长三角地区加快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、原始创新动力源、融合创新示范区、开放创新引领区迈进。他表示,期待长三角六城市以科交会为载体,围绕区域优势领域,深化区域间合作,共同强化高端产业创新引领,挖掘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关键需求,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、科技企业强强联合,解决一批产业关键环节核心问题;共同发现一批前沿引领技术、“新赛道”领域创新技术,培育新兴技术产业增长点,联手打造协同创新新空间、新方向。

2021 年首次在科交会发布之后,国内第一份完整覆盖区域内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《长三角41 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》在开幕式上发布。该报告由114 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,以及《华东科技》杂志社共同打造。报告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创新生态发展为目标,构建了由创新资源、创新产出、产业潜力和环境支撑4 个一级指标,共计12 项二级指标和30 项三级指标的长三角创新生态指数指标体系。2022 版《指数报告》显示,相较于2021 年,整体水平上升7.47%,反映了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不断集聚、产生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,为产业发展积蓄动力,最终为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的能级提供支撑。

在开幕式上,嘉定区与长三角国创中心进行合作协议签约,双方将在企业联创中心、优质项目孵化落地、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度的合作,结成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。

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长三角国创中心副主任谭瑞琮透露:“截至目前,长三角国创中心已经在长三角区域布局建设了88 个研发载体。这次长三角国创中心与嘉定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我们将在研发载体建设、重大项目落地、企业转型升级、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,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层级和效能。”

谭瑞琮表示,强化区域内创新协同是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主要建设任务之一,成立1 年多以来,在加速集聚创新资源、加快高水平研发载体建设、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等众多方面,长三角国创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。

同期展会如何助力科技前沿成果转化落地?本届科交会在线下会场重点打造了“长三角技术交易大厅”“院士专家成果展区”“科交会五周年成果展区”“院校合作展区”和“汽车‘新四化’展区”五大展区,许多科技企业携带着自己最新的成果前来参展。

嘉定区是汽车“新四化”产业的一片沃土。在汽车“新四化”展区,记者看到了刚成立1 年多的鲲华科技带着团队最新发布的250kW 级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鲲·运200 来到展会。“这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功率等级最高的单堆系统,是我们行业内最新的突破,并将在明年年初实现量产。”鲲华科技总裁王亚波介绍道。

在科交会的平台上,不仅有前沿科技成果,同时也有一批来自科创孵化器、科创园区的参展商。他们期待着能够与更多的前沿科技创业者们进行深度交流,助力科技成果更快地孵化落地。

在科交会“五周年成果”展区的嘉定新城工业互联网园区展位上,记者采访到了创源新城总经理程悦。他透露,创源新城已经连续5 年参加科交会,每一年参会都把最新的孵化成果开放展示,与创业者们交流。程悦表示:“希望通过科交会这一平台,让该领域的企业能够了解市场的现实需求,实现技术方案的迭代,从而真正实现‘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平台赋能’。”

在科交会上,2021 11 月批准成立的上海汽车智能软件园也在汽车“新四化”展区亮相。在站位布置上,除了介绍园区整体的规划、定位、重点项目外,更是围绕智能化方面展示了园区内如零束科技、舍弗勒、中科创达、东软睿驰等龙头企业在自动驾驶、智能座舱等方面的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。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成蹊说:“希望此次科交会能够集聚长三角技术创新的优势资源,以会展活动为载体,进一步推动创新技术的展示与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。”

 

 

转载上海科技报/2022 /11 /18 /001


版权所有©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    中心电话:83595262(兼FAX)、83686024
访问量: 1000人    备案号:苏ICP备10085945-1号    南信备55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