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 年 8 月 20 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,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
美国有硅谷、旧金山湾区、纽约湾区和波士顿湾区,日本也有东京湾区……这些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,它们发挥规模经济效应,吸引全球优质资本、技术和人才,提供
持续的发展动力。
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,法国地理学家简-戈特曼在提出城市带(megalopolis)的概念和标准时,就将长三角城市群誉为六大城市带之一。
如今的长三角,GDP 占到全国 1/4,拥有 1 个超大城市、2 个特大城市、5 个Ⅰ型大城市、14个Ⅱ型大城市,除此以外,全国百强县里长三角就占到四成以上。城市级别之丰富,结构之完整,无出其右。
五年过去,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,三省一市都做了什么?有哪些成果?
科创产业是关键
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,首先面对的是产业创新发展的跨越。
长三角地区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,除了拥有全国 1/4 的“双一流”高校,长三角还拥有上海张江、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,拥有中科院研究机构 19 个,两院院士 350 余位等等。随着科创一体化的推进,高校与科研创新机构之间、科研机构与产业之间的合作不断发展到新的高度。
为了服务区域企业创新转型发展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于 2021 年 6月正式揭牌成立。中心在过去的几年里,充分发挥了创新枢纽的作用,目前已累计与 158 家国内外知名高校、科研院所,16 家在华外资研发中心开展战略合作;与长三角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共建317 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,达成技术研发合作 460 项。
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创机制也在建立。例如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积极打造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创新集群,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,长三角“感存算”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落地,助力长三角物联网领域中试设备互补共享,实现中试资源开放共享。
目前,长三角地区已建成大科技基础设施 25 个,三省一市完成一批重点装置,上海建成光源线站工程(二期)超强超短激光 10 拍瓦用户装置,江苏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首套试验台位顺利点火,浙江“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”“超高灵敏度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”加快建设,安徽“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”和“合肥先进光源”正式列入国家“十四五”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。
高水平开放是重点
一体化发展的目标,也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开放。
举办进博会、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、打造临港新片区……长三角在更高层次的开放之路上不断探索,实践规则、标准和管理的制度性开放。
2018 年,三省一市商务部门共同签署了《长三角地区协同做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保障工作合作协议》,围绕多方面加强协同,共同做好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。
今年的第六届进博会意向成交金额达到 784.1 亿美元,通过进博会平台,全球展商在长三角筹划产业新布局,长三角企业也在这里抱团学习。
在进博会溢出效应下,2021 年批复建设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,经过三年的发展,也成为闪亮的新星。“一核两带”7000 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达到 2.69 万亿元,以占三省一市不到 2%的区域面积,贡献近 10%的经济总量。
对于长三角而言,若要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,拆除壁垒的共同市场也至关重要。
国务院于 2019 年 12 月印发的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》指出,长三角区域应坚持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,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,推动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。近五年来,正是在三省一市的共同合作下,共属于长三角的市场现雏形。
政策的制定与执行、市场的监管标准得到统一。自 2022 年起,长三角区域启用“310”长三角标准一体化编号,统一长三角区域协同标准形式,并联合制定《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等 12 项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。
在资本市场,2019 年 3 月,三省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共同签署《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》,助推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落地,至 2022 年底,三省一市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236家硬科技企业,占全国比重 47.1%。此外,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与 35 个长三角城市签约结为联盟城市,汇聚 153 家金融、投资、法律、会计、咨询等行业头部机构,为长三角企业提供科创板上市服务。
互联互通跑出加速度
要致富,先修路。
如何构建现代化、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,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水平,是三省一市这五
年协同共进的方向之一。
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交通运输部 2020 年 4 月印发的《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》,“一体化”“高质量”的互联互通是关键。
从目前的数据来看,“轨道上的长三角”已跑出惊人的加速度。截至 2022 年底,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 6600 公里,占全国比重约 1/6,位居第一。并且还在扩建,在建高铁里程超过 3100公里。
预计到 2025 年,“轨道上的长三角”将基本建成,长三角铁路网密度预计将达到 507 公里/万平方公里。其中,高铁里程将达到近 9200 公里,高速铁路将通达地级以上城市,轨道交通里程达到 2.2 万公里以上,覆盖 80%的城区。
航空方面,长三角机场群是全国最繁忙的。根据《2022 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》,2022 年,长三角机场群的旅客吞吐量、货邮吞吐量都稳居第一。旅客吞吐量为 9525.9 万人次,高于京津冀(3568 万人次)、粤港澳大湾区(5308.1 万人次);货邮吞吐量为 497.7 万吨,是京津冀机场群的 3.85 倍,也比粤港澳大湾区多出 155.1 万吨。
公路方面,城际交通网与都市圈通勤交通网稳步搭建。截至 2022 年底,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 1.67 万公里,在建高速公路里程(不含改扩建)3285 公里。在第一批 17 条省际断头路项目中,12 条已建成通车,并已累计开通了 97 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。
不仅如此,长三角也在尝试使用跨城地铁连接省市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长三角有 8 条跨省的市域铁路,其中有 2 条已经通车运营,还有 6 条仍在施工。
公共服务破壁垒
长三角是全国人口流动规模较大的区域。数据显示,近 20 年来,长三角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大,2020 年流动人口总量占全国比重 30.86%,相比 2000 年增加了 8.25%。其中,2020年,长三角内部人口流动达到 1233.13 万人,相比 2000 年增长了 174.64%。
大体量的人口流动,必然涉及公共服务的问题,五年来,三省一市在一体化惠民服务方面不断探索,并建立完善的协同推进工作体系。这主要包括两大部分:“一网通办”的政务服务,和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“一卡通”新模式。
“一网通办”是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,实现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、管理系统与配套制度规范统一的工作体系,以此帮助居民实现线上“单点登录、无感切换、全程网办”,线下“收受分离、异地代收、就近可办”。目前已有 152 个政务服务事项可在长三角 41 个城市跨省市通办,包括身份证、驾驶证、行驶证等 37 类高频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。
“一卡通”模式则是以社保卡为载体,居民可凭卡办理长三角人社、公安、民政、旅游等多领域政务事项,共计 52 项应用项目,惠及区域 2.3 亿持卡人员,实现一卡多用、跨省通用。
医保便是最典型的案例。据统计,长三角 41 个城市、1.8 万余家医疗机构,已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。截至去年底,长三角已累计结算 1300 余万人次,涉医疗费用近 36 亿元。
除了方便居民跨省市的生活外,三省一市也协力应对老龄化问题,提高养老服务质量。
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长三角是全国“最老”的区域之一。截至 2020 年底,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 4786 万,老龄化比例达到 20.35%,高于全国 18.70%的平均水平。对此,长三角各级政府积极合作,培育异地养老的多种新模式,建立区域协调合作机制。截至 2022 年底,异地养老机构增加到 108 家,核定床位数更是增加了 83.3%,达到 4.71 万张。
绿色发展是保障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
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,长三角区域同时面临高污染排放、高能源消耗等诸多问题。因此,环境保护是推动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。
2020 年 10 月,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《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》,明确提出通过共保联治生态环境、推行绿色发展,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。
数据显示,五年来,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已初有成果。
大气治理方面,为降低大气污染排放,长三角地区累计 1300 多万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,并全面落实“三油并轨”,提前实施轻型机动车“国六”排放标准、换用“国六”汽柴油,长三角港口排放控制区则提前全面使用 0.5%以下低硫油。
在三省一市的共同协作下,2022 年长三角地区 41 个城市空气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83.0%,同比下降 3.7%,PM2.5 平均浓度为 31 微克/立方米,较 2018 年下降 26.2%,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,打赢长三角区域蓝天保卫战。
水域治理方面,三省一市合作推进长江“十年禁渔”,建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协调机制,并专项整治长江口非法捕捞,加强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,而 2020—2022 年,长江干流连续 3 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。针对太湖治理,沪苏浙两省一市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,协同治理湖体蓝藻污染、清淤固淤。2022 年,太湖水质持续改善,年均水质类别为Ⅳ类,较 2007 年提升两个类别。
五年间,三省一市紧扣“一体化”和“高质量”两个关键词,形成“上下联动、三级运作、统分结合、各负其责”的区域合作机制。在实现自身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,为全国区域性协同发展提供样板。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、开放程度最高、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,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将取得新的更大成效。
转载解放日报/2023 年/11 月/30 日/第 T02 版